一.好德的重要性
“好德”是五福之一,而且是重要的一福。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,乐善好施的德,这是一生中最幸福、最受用不尽的。因为“好德”能赢来长寿、富贵、康宁和善终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“好德”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,“好德”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。
“好德”需要我们不断培植,正如长寿、富贵、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。假使我们现在不把“好德”的因继续种下,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“消费品”,因为没有播种,福报享用完了,必然会贫穷匮乏。
古德曾说:“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,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,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。”
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,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。譬如你拿钱买股票,股票可能会下跌;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;参加合伙投资,不但有风险,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,那岂不前功尽弃?买房地产,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,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,也会倾家荡产,难怪《大宝积经》上会说:“一切财物都是天灾、人祸、盗贼、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。”
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,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,这是很肤浅而短暂的,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。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(佛经上叫做“福田”),取之于社会,用之于社会,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,而不致被天灾、人祸、盗贼、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。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:
“三宝门中福好求,大富之家前世修。
未曾下得春时种,坐守荒田望有秋。
一切财产总非真,及早将来施于贫。
水火盗官并逆子,五家有份尽来侵。
一粒落土百粒留,一文舍出万文收。
与君寄在坚牢库,汝及子孙享不休。”
没有布施修德,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,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,一切财物、朋友、眷属、权力都带不去,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着我们。就这一点来说,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。
问题是,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。但死神肯定要来,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们的可能,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!
二.德的种类
德的分类非常多。例如:它可分为“阴德”和“阳德”两种。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。
《中庸》里提到智、仁、勇三德。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,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;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;有智有仁,而没有勇气实行,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。
《论语》里又叙述了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五德。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;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;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;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;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,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。
三.品德的四个层次
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:
(一)算盘式的道德——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,做任何善行,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、效用、果报和名利等因素。确实认为划得来,才会开始去做。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,他一定有所企图,行善时常希求回报。
(二)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式的道德——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,比较没有自私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。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,因此,行善较为自然,而且也出于真情。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祟,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,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。
(三)爱人如己的道德——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,所以能忘我,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。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,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,所以行善时,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(例如:“贫苦”和“功德”等)。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,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。
(四)最完美的道德——行善不但不望回报,还没有人我的分别,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,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。因为他行善时,连一点负担也没有,所以最真诚、最自然,也最快乐。
古人说:“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。”意思是说:“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著功德和名利,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。”初学的人行善,难免会执著善相,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,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。
四.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
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:
(一)损人损己——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,好像虐待狂那样,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。他们损伤别人,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。例如:杀人然后自杀。
(二)损人利己——这种人是害群之马,根本谈不上修养。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,不择手段,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,或者从者杀害动物的职业。
(三)不损人、不利己——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醉生梦死。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,或游手好闲,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。
(四)不损人、只利己——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。又可分为两类:
1.假利己——工作赚钱是假利己。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,这是消福,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,得不偿失。
2.真利己——读书明理以后,自己闭门思过,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。
(五)利己利人——先求利己,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,再兼善天下。
(六)舍己利人——舍己不以为苦,利人永不疲劳。牺牲自己,帮助别人,这是菩萨的风范,是难能可贵的。
五.好德的实例
(一)李景文和张惠明——《禅林宝训》的知古佳话
《禅林宝训》这一部书记载了三百篇引人深省的话语和许多非常真实的事迹,而这些都是和道德修养有关的。所以在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地说:“道是世界上最尊的,而德是最美妙的。”现在我们只介绍其中浅显的一则故事:
宋朝的时候,开封府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觉安,他生了一个孩子叫做景文。因为儿子年幼多病,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两白银放在他的朋友张惠明那里。李觉安逝世以后,张惠明就把那一百两白银还给李觉安的儿子李景文。李景文不肯接受,他父亲的遗嘱没有这么吩咐,所以不应当接受。可是张惠明认为,这一百两白银明明是李家的人寄托的,一定要还给李家才对。
他们两个人坚持不下。后来告到开封府包大人(拯)那,请包大人作了决定,包公觉得奇异,就召李景文来,要把银子还给他,可是李景文坚决不肯接受。然而,张惠明却紧持一定要还银子,包公看见他们两个人都这么勇于讲义而不贪财宝,不得不将这一百两银子交给开封府的寺庙,作为打斋供养众僧,并诵经以荐悼李觉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。
我们计算一下,这一笔钱的数目显然相当庞大,可是李景文和张惠明却一点都不贪爱。反观现代人爱财如命,甚至只为几块钱也会大打出手,白刀子进红刀子出。相形之下,我们真是太惭愧了!
(二)不弃病女得贵子
自古以来,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为妻的人,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贤贵贤淑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心地仁厚,能够舍己利人。例如《懿行录》上记载:
文绍祖有个儿子跟柴家的女儿订了婚。订婚后,柴家的女儿忽然生了恶病。文老太太很坚定地说:“我娶媳妇应当顺天理、讲信义。违背礼仪,很快就会有不祥的后果的!”
因此文家仍旧把柴家的女儿娶进门,婚后二年,文绍祖的儿子考上科第,媳妇的病也痊愈了,后来三个儿子都很显贵。
六.失德的下场
(一)卖斋立毙
从前麻城这地方有一位王先生,他吃了三年的素食。有一天,他身上长了恶疮。他的朋友安慰他说:“吃素的人,佛菩萨和天神一定会保佑你的。”王先生说:“我持了三年的斋,却受到了这种恶报,吃素有什好处呢?”他的朋友说:“如果不要这吃素的功德,那么你是否可以将这吃素的功德卖给我呢?”王先生问道:“怎么卖呢?”他的朋友说:“一天以一分银卖给我,你吃了三年素,可以得十两八钱的银子。”王先生很高兴,就写了一张出卖功德的证据,并且盖了私章,把三年来吃素的功德全都卖给了朋友,并且收到了十两八钱的银子。双方银货两讫。
王先生拿到这么多钱,心里很欢喜。他想,我明天就要开始吃荤了。可是那天晚上他作梦,梦到有两个鬼卒骂他说:“本来在十个月以前,你的福禄早就完了。因为你吃素的缘故,所以寿命才延到现在。现在你把吃素的功德卖掉了,你的寿命变成负的啦,已经给你多活几个月了。”这两个鬼卒说完话,就要把他抓去。王先生请鬼卒暂缓一天,他一定把银子退还朋友,而且从今以后,一定恢复吃长素。
第二天一大早,王先生急忙拿着银子去找那位朋友,并且要向他赎回功德的字据。没想他的朋友说:“昨天我把字据带回来的时候,就马上在神像前焚化了。”王先生听了以后,悔恨交加,不久就死了。由此可知,出钱财请高僧来一起诵经和拜忏,必定可以得到福报。(见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卷下)
(二)贪小失大
《法句譬喻经》上记载:佛陀在世的时候,有一位商人叫费迦沙,他进入罗阅城,被一头母牛用角刺死,牛的主人很害怕惹来麻烦,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。当买主牵着那头牛去喝水时,也被那头母牛从背后把他刺死了。他的家人很气忿,立即把母牛杀了,又把肉卖给人。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,当他走累了,想在树下休息时,就把母牛的头挂在树上,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,牛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,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。
瓶沙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,认为很奇怪,就跑去问佛陀。佛陀说:“从前有三个商人向一位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,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,可是这三个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,就等老妇人外出时,偷偷地溜走了。后来被老妇人追到,这三个商人却赖皮说:‘我们已经给你住宿的钱了,你怎么可以再来向我们要呢?’老妇人无可奈何。她非常痛恨这三个商人,心里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:将来我再遇到这三个人,一定要杀死他们。当时的老妇人就是现在这头母牛。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他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。”
(三)有才无德
清朝康熙年间,娄县有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叫顾元吉,他当贡生时,平常的测验总是冠军,可是每次进入正式的考场,总是看见有女鬼跟着他,因此文思大乱,以致正式考试的成绩总是很差。
原来顾元吉年轻时,曾经和一个女子订了婚。后来却嫌那女子出身清寒,不去娶她,那女的抑郁而死。
顾元吉屡试不中,心情很不好,晚年发疯,常常自己打击自己的阴部,他的学生们曾保护他,可是当他们松懈时,他又开始用力打阴部了。后来走到桥上,看见桥下的水很清澈,他感叹地说:“在这地方埋葬,最合适了!”于是就投河而死。
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。所以,周安士先生说:“凡是因为朋友和妻落魄而舍弃他们的人,最后也会贫寒落魄。就好像顾元吉一样,虽然有文才,可是却没有什么成就,最后还落得葬身鱼腹的下场。”(见《阴骘广义节录》卷下)
七.嫉妒贤能,子孙残废
《迁善录》上记载:
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,个个都有毛病:一个驼背、一个跛脚、一个手脚不能伸直、一个两只脚都失去作用、一个疯癫、一个愚痴、一个耳聋、一个瞎眼、一个哑巴、一个死在监狱中。
子皋看到这种情况,就问蒋瑗:“您做了什么事情,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灾祸呢?”
蒋瑗说:“我平生并没有干什么大坏事,只不过经常嫉妒比我高明的人,而喜欢对我巴结的人;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,听到别人做了恶的事情则深信不疑;看见别人得到好处,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,遇见别人有了损失,好像自己得到了好处一般。”
子皋感叹地说:“您的心术这么坏,应该满门全灭才对,恶报岂止这些罢了。”蒋瑗听了他的话,突然感到畏惧。子皋又说:“如果您能够改过向善,则必可转祸为福,从现在开始,仍然还不会太晚!”
蒋瑗从那时起,就痛改前非,广修善行,过了数年以后,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。
八.救人危急,生子贤贵
《懿行录》上记载:
明朝的时候,在福建建宁这地方,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师,名叫杨荣,他祖父世世代代以船夫渡人过河为业。
有一天,河流涨大水,冲毁了许多民房。有许多被水淹死的尸体,顺着河道漂流而下,其他的船只都争先恐后地捞取财物。只有杨荣的祖父专心救人,而没有捞取财物。
同乡的人都嘲笑杨荣的祖父这样的作为很傻。杨荣的祖父回答说:“我平时以船渡人,所赚的钱已经能够维持生活了,何必去捞取那些非份之财呢?”
后来杨荣的父亲出生时,家境已经渐渐宽裕了。有一天,来了一位道士,告诉杨荣的父亲说:“你的祖先积有阴德,子孙将会发达显贵。”
后来杨荣出生了,二十岁就考中了科举,一直做官,做到“三公”里的“少师”,皇帝还追封他的父亲、祖父和曾祖父跟杨荣一样的官爵。杨荣的子孙都很显贵,直到现在,还有许多贤能的后代。
由此可见,志在利人,自己也一定会得利益;志在得财,到了最后是人财两空。所以孟子说:“我们只谈仁义就是了,何必说到利字呢?”
九.发牢骚会影响身材和容貌
《贤愚因缘经》上记载:
有一次,波斯匿王率领大军经过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,听到一位出家师父诵经的声音特别好听,他就下马来请教佛陀,并且向佛陀顶礼。波斯匿王向佛陀说:“假如您能够请那位诵经的师父出来,让我们会面,我愿意布施十万文钱!”
佛陀回答:“您应当先布十万文钱,然后才可以请那位诵经的师父来和您相见。否则,等您看到那位师父以后,您就一定不会出钱了。”
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么说,他只好先布施了十万文钱供养僧宝。可是当他看到那位师父的相貌以后,他心里觉得很后悔,没有想到声音清脆宏亮的那位师父,居然是一位个子长得这么矮小,而且面貌很不好看的人。
他问佛陀这是什么缘故,佛陀说:
“从前有一位名叫迦叶佛的圣人,当他圆寂以后,国王为这位圣人盖了一座很大的塔。国王命令四位大臣监工,可是其中一位大臣很懒散,国王就责备他。那位大臣很气愤地说:‘这座塔太大了,何时才能完工呢?’可是等到完工后,他看到塔尖很庄严,就布施了一个宝铃在塔上。
因为他的懒散和随便发怨言,所以五百世中,身材都很矮小。又因为他挂了一个宝铃在塔上,所以五百世中,声音都非常宏亮而且悦耳。”
由此可知,我们要明哲保身,不可随便批评别人或某件善事,也不要唠唠叨叨常发怨言,以免自食恶果。我们的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造了不同的善恶业,就会受到不同的果报和苦乐。例如有的人很有钱,可是嘴巴难看,这是因为他前生虽然布施修福,可是常犯口过常说肮脏的话。
我们不但不可以说粗鲁和损人的话语,甚至连憎恨的念头也不可有,因为心里有了憎恨和怨气,就会起烦恼,使得身心不自在,并且影响到人际关系。所以古人说:没有憎恨的清净心,才是完美永恒的。
“面上无嗔真供养,口里无嗔出妙香
心中无嗔无价宝,不生不灭是真常。”
十.发恶誓,后果不堪设想
《贤愚因缘经》上记载:
佛陀在世的时候,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,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。她对许多尼师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。她说:
“我过去曾经是一个有钱人的太太,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,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。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,生了一个小男孩。我因为嫉妒心很强,就私自把那小男孩杀了。姨太太找我理论,我就发誓说:‘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,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,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,被野狼吃掉,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,我自己会被活埋,我的父母会被烧死!’
那一生,我死了以后,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。地狱的罪受完以后,投生做人。当时我记得很清楚,有一天,我同我丈夫回娘家,在半路上生产了,于是就暂歇在树下。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,我丈夫就这样死了,我哭得很伤心。天亮以后,我牵着大儿子,又抱着幼儿,边走边哭,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,因为没有渡船,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岸边,而先抱着幼儿过河放到对岸,然后再回来抱老大。没想到老大看见我回来接他,就急忙下水向我走来,老大走不到几步,就被河水冲走了。我回头来抱幼儿,狼抢先一步把他吃了。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,我更加伤心。于是我赶紧回娘家,却在路上遇到人说我娘家失火,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。
后来我又改嫁。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,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,没人开门,我丈夫破门而入,大发雷霆,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,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里煮,强迫我吃。我因为怕他,所以勉强咬了一口,痛入心肝,赶紧弃夫逃跑。跑到波罗奈国,又嫁给一个丧妻的人当妻子,才新婚没几天,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,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,夫妇如果相爱,丈夫死了,妻子要陪着下葬,我因此被活埋了。刚埋不久,恰巧有一群盗贼来偷挖坟墓,盜取财宝,我被救出来了。
我想我过去到底做了什么坏事,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。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,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疑难,我就去请他度化我。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,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,而且修成正果。”
十一.虐待动物,不得好报
《法苑珠林》上记载:
唐高祖武德年间,隰州大宁这地方,有一个农夫,名叫贺永兴。因为邻居的牛侵犯了农作物,他残酷地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。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孩子,都成了哑巴,大家都认为是他虐待动物的报应。
十二.不著五欲才是真德
五欲是贪爱美色、悦耳的声音、迷人的香气、上好的美味、以及柔软舒适的触觉感受。因为这五种欲都是向外攀缘的,向物质境界追求的,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。何况追逐外境就会起分别和烦恼,使心中不得安静。所以佛陀警告我们:“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,感官的享受是短暂而肤浅的。”
《大智度论》上也说:“一切凡夫常被五欲所苦恼,陷入五欲中而无法自拔。人们贪求五欲,像野狗啃骨头,再啃还是那个味道。贪著五欲,好比无知的小孩子用舌头舐利刀上的蜜,所得到的快乐只有那么少,万一被割着舌头,损失可就大了。五欲会使人造恶业而堕入三恶道,使人失去定功、神通和智慧。”
《诸经要集》里的第十二卷记载了许多贪著五欲的害处和故事。例如:频婆娑罗王为女色身入敌国;优填王为色欲而失神足通;沙弥贪著龙女身上的香味,死后变为恶龙;小沙弥爱吃酪,死后变为酪虫;鹿角仙人贪受触感而失去神通……
下面我们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:
有一个比丘在森林中的莲花池畔散步,闻到莲花的香味,心里产生了贪著。莲花池的池神说:“你为什么不在树林下面坐禅,而到这里来偷我的花香呢?你可知道,贪著香味,心中就得不到自在,而且会起烦恼。”
后来又有一个人来到莲花池,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,并且把莲花弄得乱七八糟,池神却闷不吭声。
比丘感到很奇怪。他问池神说:“那个人把你的莲花弄得一团糟,你怎么不管呢?而我只是在你的池畔散步,你就责备我,这是什么道理呢?”
池神回答说:“世间上的恶人,满身罪垢,纵使头上再弄脏了,也是差不了多少,所以我不想管,可是你是修禅定的好人,贪著这花香恐怕会破坏你的好事,所以我责备你。譬如白布上有一个小污点,大家都看得见。那些恶人,好比黑衣,再加上几个黑点,人们也是看不见的。”(见《诸经要集》第十二卷)
十三.印经说法有五种福
讲经说法和印经送人,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:
(一)长寿——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,不造杀业,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长寿的果报。
(二)大富——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,不去偷盗,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大富的果报。
(三)端正——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,心平气和,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长相端庄的果报。
(四)尊贵——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,会信仰佛法,皈依三宝,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。
(五)聪明——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,领悟力会增长,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,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得聪明的果报。(见《阴骘文广义节录》卷下和《教乘法数》第四百四十四页)
十四.古人德行的典范
《缁门崇行录》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范。他们那种修持和涵养工夫,读后令人感动,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叹。例如:
(一)朴实方面
1.扁担和尚一生只拾橡栗为食。
2.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。
3.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,遇到平软的地就赤脚行走。
4.通慧禅师终年一衣一服,衣服补了再补,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样的一套衣服。
5.富上法师在道路旁边读经,从来不攀缘。因为马路很安静,来往的人很少,所以化不到什么缘。有人问他说:“师父!您为什么不到城里人多的地方去化缘呢?”他回答说:“我只要一两文钱就能够维持生命了,何必再去攀缘呢?”
陵州的刺史赵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,听到这消息后,不相信天下有这么多轻名利的人,所以特地去探他。赵刺史骑马经过,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钱。富上法师还很自在地读他的佛经,没有抬头去看一眼。赵刺史走了很远以后,才派人回来取钱。富上法师也没有理睬他。赵刺史于是回来问道:“师父!你每天化缘得到的只不过一两文钱罢了,现在有一大串钱掉在你面前,为什么不拿呢?”富上法师道:“这又不是我的钱,我怎么可以随便占为己有呢?”赵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,亲自下马向富上法师礼拜。
(二)尊师方面
1.神光禅师为拜见达摩祖师,在门外站立到雪掩过双膝,为了表示自己的精诚恳切,又断臂以求佛法。
2.晋朝法旷法师,早年痛失双亲,事奉继母非常孝顺。出家以后,拜昙印和尚为师。有一天,昙印和尚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,法旷法师七天七夜很虔诚地拜佛忏悔,祈求师父平安。拜到第七天,忽然看见有五色光芒照进昙印和尚的卧室,昙印和尚感觉好像有人用手摇他,病痛也就逐渐痊愈了。
3.晋朝的道安法师十二岁就出家了,他很聪明,可是相貌却很丑陋,因此得不到他师父的重视。他师父派他去做苦工和打杂的事,他一点怨气也没有,而且很勤劳。过了三年以后,他才向师父请读经典。师父给他一部五千字的《辩意》,他白天去工作,利用闲暇读经,傍晚回来又再向师父借经典,师父问他说:“你上午请去的经典还没有读完,怎么又来再请呢?”道安法师回答:“那一部我已经会背了。”师父感到惊讶,但是不大相信,又给他一部一万字的《金光明经》。没想到白天工作,傍晚回来,他又捧着《金光明经》奉还了师父。师父叫他背诵,他果然背得一字不漏,这时候他的师父才大感惊叹。
(三)孝亲方面
1.道纪法师照料母亲的衣着、饮食、大小便等,数十年如一日。无论到哪里去讲经,两肩上各挑着他母亲和经书佛像。
2.法云法师很孝顺父母,母亲逝世那天,哀伤越过了礼节,哭了好几天没有吃饭。后来其他法师劝他努力修道,用佛法来超度母亲的神识(灵魂),他才节制哀痛,稍微吃了一些稀饭。据说,曾子的母亲逝世,曾子七天没喝茶水,法云大师大概可以跟曾子媲美了。谁说出家人会抛弃双亲呢?
3.唐朝的师备法师,本来姓谢,他的父亲因捕鱼而被水淹死。他想用佛法来报答父亲,于是就出家了。他非常精进用功,每天修苦行,而且跟雪峰禅师很要好。有一天,因为要去参访名师,他带着水囊,脚被东西割破,流出鲜血而开悟。后来得道以后,梦到父亲来致谢说:“因为你出家修道,明心见性,我托你的福而升天,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。”
4.道丕法师在饥荒时,自己绝食而供养母亲。后来他母亲吩咐他去霍山,拾回丧身战场的父骨。他到霍山昼夜诵咒,感动父亲尸骨跃动,因而把父骨捧回家。那天夜里他母亲也梦到丈夫来了。
(四)忠君方面
1.晋朝的佛图澄力劝石勒停止杀人。
2.求那跋摩劝帝王以四海为家,万民为子,广行仁德,布敷嘉言。
3.昙宗法师劝武帝行“菩萨五悔法”,武帝问他说:“我有什么罪要忏悔呢?”昙宗法师回答:“尧舜虽是圣人,尚且说自己一个人的过失。你怎么心量这么小,说自己没有罪可忏悔呢?”
(五)慈悲方面
1.佛陀在世时,有一位佛的弟子(比丘)到珠宝店去乞食。那珠宝师傅正在穿一串很名贵的珠宝。正当珠宝师进去拿食物时,鹅看见宝珠映现比丘的金黄色袈裟,显出桔红色,很像一块肉,就把宝珠吞食下去了。
珠宝师出来,看到宝珠少了一颗,很生气。他误以为是比丘偷拿的,因此就痛打比丘,比丘为了保护鹅,所以任他痛打。后来比丘被打出血,鹅来舐血,珠宝师一气之下,把鹅打死了。比丘无意中流下了怜悯的眼泪。珠宝师问他原因,他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珠宝师。珠宝师急忙向比丘赔罪、忏悔和礼拜。
2.法朗大师时常救济贫病,看见有动物要被杀,就买回寺里养着。因此,畜养的地方有很多鸡、鸭、鹅、狗等动物。说也奇怪,动物好像很有人性,一旦大师就寝,那些动物就立刻鸦雀无声。
3.隋朝的智舜法师,住亭山。有一个猎人追一只雉鸡,追到智舜法师的屋子里。智舜法师苦劝猎人不要再伤害雉鸡,猎人这时候才惊悟,把弓箭折断丢掉,并且把用来打猎的老鹰也放掉。从此改行,不再杀生。
4.唐朝的智岩法师时常替许多长恶疮的人吮吸脓血,并且还讲经说法给他们听,替他们洗净污秽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后来寿终在病房中,脸色很好看,而且全身有很奇特的香味,大概持续了十几天。
5.唐朝的智宽禅师,心地仁慈,很喜欢照顾病人。不管修行人或者世俗人,也不计较路途的远近,亲自料理。有的病人腹部生疮,脓跑不出来,他就用嘴去把脓吮吸出来,而使病人痊愈。
有一天,他用驴子载经书,在路上遇到一位脚部受伤的宝暹法师躺在路旁,他把驴子让给宝暹法师骑,自己挑着经书步行。
遇到饥荒时,他就煮饭送给贫病的人吃,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受冻的人穿,并且劝导他们念佛修福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桃源居士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angyiyin.com/4277.html